2005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八目妖--沙地豹蛛

沙地豹蛛

學名:Pardosa takahashii (Saito, 1936)

科名:狼蛛科 Lycosidae

俗別名:沙地狼蛛


上圖:牠是誰呢? 





上圖:山海經曰:精明時,四面八目,明察秋毫





上圖:看全身囉! 



上圖:其實牠才這麼小!



雌蛛體長約11 mm。背甲灰褐色,中窩周圍有一條寬羽狀的灰黃色縱

帶。中窩縱向,頸溝明確,放射溝不明。頭部隆起,兩側傾斜。八眼排成

4-2-2三列
。胸板淡黃色。步足呈灰色與黑褐色橫帶間隔排列。第IV步足

最長。腹部卵形,背面為灰褐色,有黑褐色和灰色的斑紋交替出現形成的

複雜斑紋。腹側灰褐色。腹部腹面為灰白色。雄蛛體長約10mm,體色和斑

紋與雌蛛略同,但雄蛛背甲為黑褐色,中窩周圍羽狀縱帶呈黃褐色,腹部

背面為黃褐色,與雌蛛有別。 (說明取自陳世煌著"台灣常見蜘蛛圖鑑")

















在秘密基地LOMO一下!

        LOMO風格照片你不用擔心會不會構圖,不用擔心曝光夠不夠,不用擔心對焦準不準,反正LOMO是一台爛相機你只是放進底片就可以開始拍了--完全符合要快、不用多想;對周遭的環境張開眼、多吸收、享受溝通

        這次特別用SONY P10(都在防潮箱好久沒出來曬太陽了!),色彩誇張艷麗飽和,是為了模仿LOMO相機對於紅、藍、黃感光特別敏銳,用正片沖出相片的色澤異常鮮豔的特性!再用PS後製味道十足,張張都具有無比的魅力......這就是LOMO風格的好玩的地方。

       
聰明的各位,看得出來在哪嗎?



















2005年10月26日 星期三

燈蛾

八點燈蛾 Creatonotos transiens (燈蛾科  燈蛾亞科 Arctiinae)



成蟲翅展3.8-5.4公分。頭、胸白色,稍染褐色,下唇鬚第3節、額緣和觸角黑色;腹部背面橙色,腹末及腹面白色,腹部背面、側面和亞側面具有黑點列;前翅白色,除前緣及翅脈外,均為褐色,中室上、下角內、外方各有一黑點;後翅白色或暗褐色,有時具有黑色亞端點數個。幼蟲黑色,毛簇紅褐色,背面具有白色寬帶,頂部黑色,有白斑。為害桑、茶葉、稻葉、柑橘、霍香薊等。



























你LOMO了嗎?

LOMO是什麼?











LOMO
全命為The Optical and Mechanical Unionof of Leningrad 中文譯名列寧格勒光學機械協會。





LOMO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存在的工廠,多年來幾經變遷,體系非常複雜。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列寧格勒開始生產的時候叫做 GOMZ,1962 年改稱 LOOMP,1965 年 1 月 1 日 與其他的工廠合併成為 LOMO。 在前蘇聯時代,


LOMO 總生產的 90% 是軍事與航太工業相關的產品。相
機相關的生產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在 1976 年完成的直徑六公尺的天文望遠鏡就是 LOMO 製造的。


GOMZ-LOMO 製造的相機具有代表性的有:雙眼相機 Lubitel 系列,
小型相機SMENA 系列,聯動測距的列寧格勒相機,單眼 ALMAZ 相機等等



其他像 VOSKHOD、SOKOL2、LOMO135BC,還有 120 立體相機 SPUTNIK 也是 LOMO 的產品( GOMZ 時代)。在前蘇聯時代,LOMO 的技術人員和工人達 30000人。





What is LOMO LC-A














一九八四年,在前蘇聯一個專門生產軍事光學鏡片的工廠Leningra
dskoje Optiko Mechanitsche skoje Objedinienie(LOMO)開始研發一種小型、可以隨身攜帶的相機。一九九一年,一個奧地利的學生在布拉格買到了這樣一部造型古舊、頗有蘇俄社會寫實主義風格的相機,當他帶回維也納之後,竟然成為地下藝術圈、文化圈的新寵兒。由於需求的呼聲愈來愈高,這個學生在一九九五年跑到聖彼得堡去要求這個早已關閉的工廠重新開張,再生產Lomo自動相機。今天,這個工廠一個月生產的二千台相機,不過價格已由以往的卅美元漲到約二百多美元



  這些推廣且祕密傳播Lomo相機及它拍出來即興的照片(叫做Lomography)的人就是Lomo大使,如今全世界從古巴到日本、越南,共有卅多個大使在推廣:「Lomography不止是種創作性的攝影,而是一種存在的方式。」主要背後的概念就是:「要快、不用多想;對周遭的環境張開眼、多吸收、享受溝通。」打從第一位奧地利學生和他的朋友們把用Lomo照的宴會照片,或日常每天的一景一物放在廚房牆上展示後,他們就開始了「Lomo Wall」的交流活動。一九九七年更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辦了第一屆的Lomo世界大會,展示了一萬五千張照片,整個牆長達一百零八公尺。





Lomo相機的特色是鏡頭寬(32㎜)、速度快、色彩強烈,沒有閃光燈,
但在燈光愈暗情況下照出來效果愈好。同時它還有一種特殊的「隧道效果」;照片的四周會顯得比中間暗很多。不過這些技術上或光學上的特性都不是Lomo的特點。它的主要吸引力反而是一種草根發展出來,跨地域性的地下創造活動。因此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會之後,Lomo也開始辦電影系列(高八釐米的錄影帶)、DJ電子音樂系列(Como tronic Live Session),並預計要在二○○七年辦全球大會,以Lomo來紀錄地球的十年。 此外,擁有Lomo的名人還真不少(其中不乏搞科技音樂的人),如 Moby、David Byrne、Pulp樂團的Jarvis Cocker,甚至Arafat都聲稱他是Lomo地下會社的一員。Lomo之所以受各國藝術家及攝影發燒友所愛戴, 其最特別之處於它的與別不同的鏡頭,經由獨特彎曲的角度,讓它得以日夜兼拍無須閃光,而且對於紅、藍、黃感光特別敏銳,用正片沖出相片的色澤異常鮮豔


(內容取自http://www.alvinhui.com/photography.htm)





"LOMO是一台爛相機,它不僅組裝品質爛,鏡片也爛,更沒有什麼高科技和人體工學的設計在裡面,另外用LOMO拍照片你不用擔心會不會構圖,不用擔心曝光夠不夠,不用擔心對焦準不準,反正LOMO是一台爛相機你只是放進底片就可以開始拍了,不需要在意太多東西反正相機爛,拍的不好是應該的,拍的好就見鬼了......。"





"用爛機身配爛鏡面加上便宜到不行的底片,最後的拍出來的結果是沒有一張是對得準的,不是色偏就是手震,
但是很奇怪的是看到的人都會以為是大師拍的,張張都味道十足,張張都具有無比的魅力......這就是LOMO的好玩的地方。"





以上引述自網路上LOMO玩家的評論!





看幾張LOMO達人Maya_Newman 的作品,好濃烈的彩色和海報風格!























雖然沒有LOMO,利用後製模仿搞幾張自認為有LOMO"風格"的片片給大家看看!








[上圖]處理後








[上圖]處理前





[上圖]處理後








[上圖]處理前





關於LOMO LC-A的討論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64&t=50067&last=425098


國內的LOMO討論區


http://lomotw.com/











你LOMO了嗎?


LOMO是什麼?



        

        LOMO
全命為The Optical and Mechanical Unionof of Leningrad 中文譯名列寧格勒光學機械協會。 

 

        LOMO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存在的工廠,多年來幾經變遷,體系非常複雜。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列寧格勒開始生產的時候叫做 GOMZ,1962 年改稱 LOOMP,1965 年 1 月 1 日 與其他的工廠合併成為 LOMO。 在前蘇聯時代,

LOMO 總生產的 90% 是軍事與航太工業相關的產品。相
機相關的生產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在 1976 年完成的直徑六公尺的天文望遠鏡就是 LOMO 製造的。 

 GOMZ-LOMO 製造的相機具有代表性的有:雙眼相機 Lubitel 系列,
小型相機SMENA 系列,聯動測距的列寧格勒相機,單眼 ALMAZ 相機等等


        其他像 VOSKHOD、SOKOL2、LOMO135BC,還有 120 立體相機 SPUTNIK 也是 LOMO 的產品( GOMZ 時代)。在前蘇聯時代,LOMO 的技術人員和工人達 30000人。



What is LOMO LC-A

         

        





        一九八四年,在前蘇聯一個專門生產軍事光學鏡片的工廠Leningra
dskoje Optiko Mechanitsche skoje Objedinienie(LOMO)開始研發一種小型、可以隨身攜帶的相機。一九九一年,一個奧地利的學生在布拉格買到了這樣一部造型古舊、頗有蘇俄社會寫實主義風格的相機,當他帶回維也納之後,竟然成為地下藝術圈、文化圈的新寵兒。由於需求的呼聲愈來愈高,這個學生在一九九五年跑到聖彼得堡去要求這個早已關閉的工廠重新開張,再生產Lomo自動相機。今天,這個工廠一個月生產的二千台相機,不過價格已由以往的卅美元漲到約二百多美元


     這些推廣且祕密傳播Lomo相機及它拍出來即興的照片(叫做Lomography)的人就是Lomo大使,如今全世界從古巴到日本、越南,共有卅多個大使在推廣:「Lomography不止是種創作性的攝影,而是一種存在的方式。」主要背後的概念就是:「要快、不用多想;對周遭的環境張開眼、多吸收、享受溝通。」打從第一位奧地利學生和他的朋友們把用Lomo照的宴會照片,或日常每天的一景一物放在廚房牆上展示後,他們就開始了「Lomo Wall」的交流活動。一九九七年更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辦了第一屆的Lomo世界大會,展示了一萬五千張照片,整個牆長達一百零八公尺。 

        

        Lomo相機的特色是鏡頭寬(32㎜)、速度快、色彩強烈,沒有閃光燈,
但在燈光愈暗情況下照出來效果愈好。同時它還有一種特殊的「隧道效果」;照片的四周會顯得比中間暗很多。不過這些技術上或光學上的特性都不是Lomo的特點。它的主要吸引力反而是一種草根發展出來,跨地域性的地下創造活動。因此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會之後,Lomo也開始辦電影系列(高八釐米的錄影帶)、DJ電子音樂系列(Como tronic Live Session),並預計要在二○○七年辦全球大會,以Lomo來紀錄地球的十年。 此外,擁有Lomo的名人還真不少(其中不乏搞科技音樂的人),如 Moby、David Byrne、Pulp樂團的Jarvis Cocker,甚至Arafat都聲稱他是Lomo地下會社的一員。Lomo之所以受各國藝術家及攝影發燒友所愛戴, 其最特別之處於它的與別不同的鏡頭,經由獨特彎曲的角度,讓它得以日夜兼拍無須閃光,而且對於紅、藍、黃感光特別敏銳,用正片沖出相片的色澤異常鮮豔

(內容取自http://www.alvinhui.com/photography.htm)



        "LOMO是一台爛相機,它不僅組裝品質爛,鏡片也爛,更沒有什麼高科技和人體工學的設計在裡面,另外用LOMO拍照片你不用擔心會不會構圖,不用擔心曝光夠不夠,不用擔心對焦準不準,反正LOMO是一台爛相機你只是放進底片就可以開始拍了,不需要在意太多東西反正相機爛,拍的不好是應該的,拍的好就見鬼了......。"



        "用爛機身配爛鏡面加上便宜到不行的底片,最後的拍出來的結果是沒有一張是對得準的,不是色偏就是手震,
但是很奇怪的是看到的人都會以為是大師拍的,張張都味道十足,張張都具有無比的魅力......這就是LOMO的好玩的地方。"

        

        以上引述自網路上LOMO玩家的評論!



看幾張LOMO達人Maya_Newman 的作品,好濃烈的彩色和海報風格!















        雖然沒有LOMO,利用後製模仿搞幾張自認為有LOMO"風格"的片片給大家看看!





[上圖]處理後





[上圖]處理前



[上圖]處理後





[上圖]處理前



關於LOMO LC-A的討論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64&t=50067&last=425098

國內的LOMO討論區

http://lomotw.com/


2005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瓢蟲與金花蟲

瓢蟲與金花蟲



 大食植瓢蟲(Epilachna maxima) 鞘翅目 瓢蟲科 




















甘薯龜金花蟲 Cassida circumdata 鞘翅目/金花蟲科








外觀特徵:

體長4~5mm。體色黃綠色,具金屬光澤;體背有3條明顯縱向黑色條紋,中央者較短,外側兩條在近翅鞘末端連接一起。部分個體黑色條紋完全消失,翅鞘及前胸背板外緣呈透明狀。




生態習性:

成蟲除冬季外,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地區。食草為旋花科植物,甘薯及牽牛花葉片上很容易找到牠們。





 


 


 

2005年10月23日 星期日

無聊

無聊

狂蟻 Paratrechina longicornis 膜翅目/蟻科




一連幾天的陰雨給台北帶來了濃濃的秋意,

蜻蜓幾乎滿難看到了,

濕濕涼涼的天氣懶得出門,

待在家中真是無聊到底!

只好開始找家中的小昆蟲麻煩!

偏偏新家剛裝潢完,

沒啥搞頭!

只有一兩隻路過的螞蟻能逗逗樂子,

解解未能拍生態的手養!

--在秋天想夏天! 







外觀特徵:

工蟻體長約3mm。體色為光亮的黑色;腹部具不明顯的深藍色橫帶狀斑紋。




生態習性:

成蟲幾乎全年可見,生活在平地與低海拔地區。經常在住屋附近的庭院、花圃泥土中築巢,是居家室內常見的螞蟻。個性溫和,不會叮人,平時行動敏捷,擅長疾行來躲避敵害